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 | 《汉字汉语研究》2022年第1期出版

《汉字汉语研究》 汉字学微刊 2023-01-02

 


 《汉字汉语研究》2022年第1期 




     

目 录

   

    

黄德宽战国齐系文字中旧释“马”字的再探讨

   / 3


俞绍宏 孙振凯:读楚简五记

                             /12


张振谦:国之公戈考

                                                 / 24


刘秋瑞:宋人误释金文例说

                                           / 30




闫艳 常海龙:宋刻本《新编通用启札截江网》俗字考释十则

              /39


董宪臣:对文分析与碑志文献释读举隅 

                                 /48


[韩]金玲敬 吴一鸣:《新撰字镜》同形字辨析及释文校考举隅            

/56


王云 张青松:大型字书疑难字“颩”及相关诸字考辨                   

 /67


孙博涵:《汉语大字典·贝部》释义订补六则  

                          /73





薛瑾 周密:“妞”的形义演变与满汉文化关涉

                        / 80


王金英:同源关系语素的成词及演变研究——以“秉”“柄”“把”为例

                         / 91


刘善涛 张瑜:晚清民国新词研究综述

                                 / 99




黄亚平:从整体上看“龙山时代”前后中原和周边的“文字萌芽”         

/112




征稿启事

 /封三


《文献语言学》简介 

/封四

                                               


内 容 摘 要

战国齐系文字中旧释“马”字的再探讨


黄 德 宽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提要:战国齐系文字中旧释为“马”的字,作“”“”等形,一直被作为齐系文字地域特征的代表性字形,这已成为学术界的常识。文章根据清华简等古文字新资料,通过字形比勘分析,对旧说进行了检讨,进而论证这个旧释“马”的字应改释“㣇”,读作“肆”。齐玺所谓“司马”应从唐兰说改释“司肆”,是管理市场的职官。文章还讨论了齐系文字中“㣇”这类字形的来源等问题,对该字在玺印、陶文中的用例进行了重新释读。


关键词:战国文字  齐系  马  㣇  司肆


读楚简五记


俞绍宏 孙振凯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提要:从联绵词的发展史与学术研究史角度来看,安大简《关雎》“要翟”读“腰嬥”具有合理性,传世本“窈窕”因失去构词理据而出现了多个转语书写形式。楚简中多见的“褮”用作“劳”或是假借与同义换读共同作用的结果:“褮”假借为“营”,再同义换读为“劳”。楚简中的“丨”可释杖,在清华简《五纪》中可读“戕”或“荡”。《五纪》中的“上甲”即《春秋》三传中存在的用“上+天干字”纪日的形式,为处于某月上旬之甲日。《五纪》中存在的若干商代文字或可说明其有着较古老的渊源。


关键词:要翟  褮  丨  上甲  五纪

国之公戈考

张 振 谦

(河北大学文学院、

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

河北大学传世字书与出土文字研究中心)

提要:国之公戈是出土于山东省沂源县中庄镇南庄村西墓葬的国氏兵器,见于多种著录。其铭文应该释为“國之雲卒”,而非旧释之“國之公戈”。其文字具有齐系文字特点,辞例具有燕系铭文格式特点,应是战国晚期乐毅破齐之后所铸。

关键词:国之公戈  齐系文字  国之云卒

  燕系铭文

宋人误释金文例说

刘 秋 瑞

(郑州轻工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系)


提要:宋代的金石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自清末以来,人们对于宋代金石学形成的原因做过不少探讨和总结。近几十年来,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可与宋代学者著录的青铜器铭文相比照的新材料,使得宋代著录的青铜器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囿于时代、资料、考释方法,宋人考释金文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本文在全面考察宋代人对金文考释情况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分析宋代人考释金文出现错误的原因。


关键词:宋代 金文 误释

宋刻本《新编通用启札截江网》俗字

考释十则

闫艳 常海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要:静嘉堂文库所藏宋刻本《新编通用启札截江网》是我国古代通俗类书中成书较早、体例较完备、内容较丰富的一种。其中不仅涉及诗词信札等内容,更包含了许多俗字的文本资料,这些俗字中有一部分在《截江网》中独见或首见,它们有着十分独特的价值。本文对《截江网》中的“”“”“”“”“”“”“”“”和“”等俗字进行考释,以期能对近代汉字研究、词典编修等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类书  换旁  俗字  截江网


对文分析与碑志文献释读举隅

董 宪 臣

(西南大学文学院)


提要:对文是古代文献中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修辞表达手段,在碑志铭文中尤为常见。对文分析是石刻文献研究的常规手段之一。妥善利用对文,有助于碑志铭文的正确释读,具体表现在指明原石误刻、补足缺泐字词、校正录文讹错、辨析疑难字形、判别结构属性五个方面。


关键词:对文分析 碑志文献 释读


《新撰字镜》同形字辨析及释文校考举隅

[韩]金玲敬 吴一鸣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文新学院)


提要:《新撰字镜》为日本平安时代昌泰年间问世的一部辞书。该书保存着不少同形字,这些同形字频繁出现在字头、反切、释义、字际关系的解说中。同形字会干扰对原来文字音和义的判断,因而阅读、校理《新撰字镜》时经常产生误解。虽然从汉字规范角度看同形字有很多负面影响,但是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角度看同形字却可以丰富汉字的职用内涵。《新撰字镜》为日本辞书,可以将同形字研究扩大到“东亚汉籍文献同形字”范畴之内。而且,《新撰字镜》中保存着《原本玉篇》《切韵》等已失文献的原貌,文献学的价值也不低。通过对《新撰字镜》的同形字进行辨析,校阅释文,阐明《新撰字镜》的正确语言信息,有利于正确理解该书,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新撰字镜 同形字 同形字辨析 

校阅 释文校考


大型字书疑难字“颩”及相关诸字考辨


王云 张青松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提要:本文对《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收录的“颩”及相关字“”“”进行考释,对《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的进一步修订及相关文献的释读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  字汇补  

疑难字  颩

《汉语大字典·贝部》释义订补六则

孙 博 涵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提要:《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采纳吸收了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修改意见,在编排、收字、注音、释义、例证等方面都进行了修正和调整,是目前大型字书的巅峰。但是它在释义上仍存在沿袭故训、义项不全、释义有误等问题,影响到我们正确理解字义和阅读古籍。本文选择《汉语大字典·贝部》中释义有问题的六个汉字进行考察和订补,或沟通其字的异体关系,或补充音义,或纠正错误释义,并提供了相应的修订建议。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  释义  订补

“妞”的形义演变与满汉文化关涉

薛瑾 1  周密 2

(1.浙江树人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2.浙江古籍出版社)


提要:从宋代伊始,妞字作为古“”的讹误而产生。妞是形声字,最初其形旁“女”并非专指女性,据声符有义原则,其声旁丑也无“丑陋”“丑恶”义,而是承接古“”的“好”以及宋时的“高丽姓”二义而来。清中叶后,满语与汉语融合,“妞”有了“未婚女孩”之义,妞妞成为满语Nionio([niɔ:niɔ:])的汉字音记,此乃彼时满式汉语之特色。妞字复杂的古今异变,既揭橥了汉字简繁转换中一对多现象,又体现了汉满两大民族语言、文化次第交融的过程。但其体变结果,不能以满汉两族语言最终调和无二而片面视之,还关涉到双方内部的语言形塑、自我修补,以及各自民族体认与情感留存因素,这对追溯今日北京方言的真实演变规律,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妞  音形义  演变  满语

同源关系语素的成词及演变研究

——以“秉”“柄”“把”为例 


王 金 英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提要:“秉”“柄”“把”具有同源关系,从“核心义”的角度考察梳理三者各自词义的逻辑关系,归结“秉”的核心义为“执持”,“柄”的核心义为“执持处”,“把”的核心义为“握持”。“秉”“把”义同,“柄”分化自“秉”,均不见成词甚至连言。“把”“柄”有两种组合方式:“把柄”是由支配式词组词汇化而来;“柄把”为并列式但结构松散,虽然结构和意义确定,但是用例极少未必确言成词。


关键词:把 秉 柄 核心义 成词 演变

晚清民国新词研究综述


刘善涛1  张瑜2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要: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转型的大变革时期,也是汉语词汇发展变化最为显著的历史时期,同时还是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个时期。本文以时间为轴,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晚清民国汉语新词研究的发展阶段和代表成果,对该时期新词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总结研究特点,肯定研究成绩,以期为民国时期汉语语文辞书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晚清民国 新词 特点 成绩

从整体上看“龙山时代”前后中原和周边的“文字萌芽”

黄 亚 平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提要:中国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中国文明符号标识的汉字,理应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对文字定义的限制,文字史家们在讨论汉字起源和形成问题时,总习惯于从甲骨文、金文开始,而罔顾汉字前文字阶段实际发生的事实,或者仅作为讨论汉字体系形成问题的附缀,这是不应该的。跟世界上的其他文字一样,汉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汉字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全过程始终与中国文明的发展趋势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在“龙山时代”前后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同时,出现在中原和周边地区的文字萌芽应从整体上看作是汉字的原始文字。


关键词:龙山时代前后  汉字原始文字

  汉字发展史  前文字阶段

 


编辑|化雨

审核|刘伟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